摘要/abs.:
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 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
但是,现在要在拥挤的城市中“可居可游”,似乎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在城市造园的时候用地总是有限,既想要在不同层次上“可游”又“可望”,两者兼得很难。所谓“在城市中归隐”,正是追求建筑空间上的“深”和“远”,而非体量上的变化。而在逐步构思设计的过程中,我发现当整个建筑向园林化发展时,他会产生中国空间特有的“域”。“域”无所谓空间的形状,但是却可以同时兼顾公开和私隐
的空间形式。与超大的空间和大空间所产生的”垃圾空间” (JUNKSPACE )不同,“域”的产生让我们主动融入空间而不是无所谓地经过。这样的空间内部一定包含一系列的核心,而不存在一个绝对的中心。它们由内而外拓展了空间的感觉,所谓模糊的实体,抽象的感觉。在这个项目里,尺度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尺度的变化和对比。例如,中心与边界的对立、内部与外部的对立。这个方案的设
计正是运用了所有这些定位策略,从而在模糊的自然空间中构筑起有形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