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作品库
专栏
招聘
竞赛
地图
帮助
登陆/login
刘鲁滨
加关注
已关注
取消
私信/message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4A2工作室主任、主持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03-2011年在国内知名事务所——张永和/非常建筑事务所工作,2012年成立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4A2工作室。
关注/following
3
粉丝/follower
4836
6961
分享
0
主页/home
项目/proj.
方案/cep.
Q&A
贡献/contri.
档案/archi.
9 Posts
摘要/abs.:
软建筑研究
软拱房——城市装置
2017-2-06
刘鲁滨
关注了一个用户
PRO微参视界
李星乔 就职于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朱荣张 就职于Gensler建筑事务所 王 雀 就职于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于 方 就职于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赞一下
收藏
私密点评
评论需先
登录
2017-2-06
刘鲁滨
关注了一个用户
周凌工作室
周凌工作室主持人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系副系主任
赞一下
收藏
私密点评
评论需先
登录
2016-12-12
刘鲁滨
评论了一个回答
设计方法本来就有很多,我倒不觉得存在一种所谓传统的设计方法。如果说在考虑到预制时,设计方法会有什么不同的话,我觉得就是一种从技术出发的思维模式,要在设计初始就尽力把技术问题想明白,而不是先折腾形式,再用技术去堆起来。我觉得这是两种不同的设计出发点。
刘鲁滨
的回答
我个人认为,预制不能凌驾于建筑设计之上,或者说预制不应该成为建筑设计的目的,而是为建筑设计的想法提供技术支持。但反过来,预制会反作用于设计本身,为建筑设计提供思想资源。 比如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案例,由美国建筑师琼斯(E. Fay Jones) 设计的索恩克朗教堂(Thorncrown Chapel),建筑师的初衷是尽量小的破坏现场的自然环境——树林环绕的山地,决定采用预制小尺寸木构件——两个工人即可抬起,随后现场拼装完成的方法进行建造。所以预制并不是目的,而是方法。 但反过来,小尺寸木构件又催生建筑师采用非常规的建造方法,从而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结果。
问题:
建筑预制与建筑设计
赞一下
收藏
私密点评
评论需先
登录
2016-12-09
刘鲁滨
回答了
旧人
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预制不能凌驾于建筑设计之上,或者说预制不应该成为建筑设计的目的,而是为建筑设计的想法提供技术支持。但反过来,预制会反作用于设计本身,为建筑设计提供思想资源。比如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案例,由美国建筑师琼斯(E. Fay Jones) 设计的索恩克朗教堂(Thorncrown Chapel),建筑师的初衷是尽量小的破坏现场的自然环境——树林环绕的山地,决定采用预制小尺寸木构件——两个工人即可抬起,随后现场拼装完成的方法进行建造。所以预制并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但反过来,小尺寸木构件又催生建筑师采用非常规的建造方法,从而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结果。
旧人
建筑预制与建筑设计
赞一下
收藏
私密点评
评论需先
登录
2016-12-09
刘鲁滨
回答了
archi-du
的问题
世博会为预制提供了试验场,比如预制建造的经典案例Habitat 67,就是加拿大建筑师萨夫迪为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所设计的。而1970年大阪世博会,作为新陈代谢派的标志性事件,又为预制提供了展示场。预制也确实适合世博会的快速建造及临时使用的要求,很多在永久性建筑中很难使用的材料和结构体系,比如塑料,就有机会得到采用。同时更重要的是预制材料方便回收再利用,在热闹的活动结束之后,不至于留下荒废的建筑,是更环保的策略。
archi-du
预制对世博会的影响和作用是什么?
赞一下
收藏
私密点评
评论需先
登录
2016-12-09
刘鲁滨
回答了
半月答团队
的问题
“预制”对象可以是建筑标准构件,结构拼装单元,墙体、楼面、屋面整体建造,甚而预制整个建筑本身。路易斯·康设计的“理查兹医学研究中心”为经典的混凝土结构拼装单元预制建造,混凝土结构事先预制完成,现场拼装;密斯·凡·德·罗的“柏林新国家美术馆”的钢结构屋顶是在施工现场事先预制完成,再整体起吊安装的案例;黑川纪章的“中银舱体大楼”每个建筑单元体均为预制完成。
半月答团队
哪些建筑部位或构件可以预制?
赞一下
收藏
私密点评
评论需先
登录
2016-12-09
刘鲁滨
回答了
chenkaiey
的问题
有时预制的目的是为了高度工业化,集成化,这时的尺寸就要考虑运输工具承载力和沿途限制——比如限高——的要求。我们工作室有一个微筑的项目,尺寸上就是考虑普通中小型货车就可运输,高度也限制在一般立交桥限高之下。但有时预制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最小化的破坏当地环境,预制尺寸自然也就与具体的建造环境直接相关。比如由美国建筑师琼斯(E. Fay Jones) 设计的索恩克朗教堂(Thorncrown Chapel),位于一个树木茂盛的山顶,为了最大化的保护自然环境,所有用于建造教堂的木料均被事先预制好,并且尺寸限制在不超过两个工人即可抬起。
chenkaiey
预制件的最大尺寸是怎样受到当地运输条件限制的?
赞一下
收藏
私密点评
评论需先
登录
2016-12-07
刘鲁滨
回答了
archi-du
的问题
预制可以为一些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中应用提供技术可行性,比如塑料。相比于传统建材,比如混凝土和钢材,塑料本身的可设计性非常高,通过改变工艺及混入不同添加剂,可以改变其特性,比如强度、耐久性、耐火性等等,潜力巨大。但将其用于建筑建造,尤其是用于结构部分,还非常有限。有一部分是经济性和技术惯性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是其建造方法的问题。相比于传统材料,塑料不容易现场操作,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工厂预制,现场拼接。新材料在预制技术方面的发展能导向建筑技术的进步,会导致对建筑设计本身的再思考。
archi-du
预制能否触发一个新的建筑流派?为什么?
赞一下
收藏
私密点评
评论需先
登录
2016-12-07
刘鲁滨
回答了
半月答团队
的问题
预制为利用本土性技术提供了机会。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当预制进入本土性问题的时候,可能能给建筑师提供除了“怀旧”和“低技”以外的另一种可能性。在某些材料生产加工技术方面,中国其实非常强,比如玻璃钢。玻璃钢的比强度非常高,远胜于很多常见建材,比如混凝土和钢。中国是世界上玻璃钢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而且有能力生产质量很高的玻璃钢。但大量高质量玻璃钢都用于出口,很少有本地建筑师想到用其做结构,盖房子。我们有一个项目——“微筑”——就是采用玻璃钢一次性浇筑预制的,除去前期准备,整个浇筑时间不到一天。而且由于玻璃钢良好的比强度及热惰性,“微筑”既轻便又避免诸如冷桥等问题,是非常好的可用于快速预制的本土材料。所以预制的本土性问题转变为探索本地技术极限及可能性的问题,为建筑设计提供更多出乎意料的解决方案。
半月答团队
建筑预制如何与本土性结合?
赞一下
收藏
私密点评
评论需先
登录
2016-12-06
刘鲁滨
回答了
马海东
的问题
是不是能在百货商店里购买我不确定,但实际上像无印良品这样的品牌已经为用户推出预制住宅产品了。其他的比如丹麦设计师平台N55,也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设计联盟,人们可以购买其上的各种预制建筑或类建筑产品。更激进的案例是英国建筑师Alastair Parvin主导的Wikihouse,人们甚至可以从上免费下载建筑模型,自行进行预制生产。
马海东
建筑真的可以在如我们在百货商场购物一样在商场里面就可以体验并购买吗? 这与现实还有多远的距离?
赞一下
收藏
私密点评
评论需先
登录
访客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