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照片
刘晓都,孟岩,都市实践/土楼公舍 0299
image © 杨超英
所有图片及文字来源: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
土楼是客家民居独有的建筑形式。它是用集合住宅的方式,将居住、贮藏、商店、集市、祭祀、公共娱乐等功能集中于一个建筑体量,具有巨大凝聚力。将土楼作为当前解决低收入住宅问题的方法,不只是形式上的承袭。土楼和现代宿舍建筑类似,但又具有现代走廊式宿舍所缺少的亲和力,有助于保持低收入社区中的邻里感。将“新土楼”植入当代城市的典型地段,与城市空地、绿地、立交桥、高速公路、社区等等典型地段拼贴。这些试验都是在探讨如何用土楼这种建筑类型去消化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便使用的闲置土地。由于获得这些土地的成本极低,从而使低收入住宅的开发成为可能。土楼外部的封闭性可将周边恶劣的环境予以屏蔽,内部的向心性同时又创造出温馨的小社会。将传统客家土楼的居住文化与低收入住宅结合在一起,更标志着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状况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这项研究的特点是分析角度的全面性和从理论到实践的延续性。对土楼原型进行尺度、空间模式、功能等方面的演绎,然后加入经济、自然等多种城市环境要素,在多种要素的碰撞之中寻找各种可能的平衡,这种全面演绎保证了丰富经验的获得,并为深入的思考提供平台。从调查土楼的现状开始,研究传统客家土楼在现代生活方式下的适应性,将其城市性发掘出来,然后具体深化,进行虚拟设计,论证项目的可行性,最终将研究成果予以推广,这样从理论到实践的连续性研究,是“新土楼”构想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完美结合。
(内容来源: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
该项目部分图片由都市实践提供,摄影师:杨超英
第一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居住建筑特别奖得主
提名人:王路
土楼公舍,是对当代中国集合住宅的一次富有创意的探索。土楼公舍不是简单的在形式上的承袭,而是将土楼作为当前解决低收入住宅问题的方法,并吸取其适应当代生活和现实操作的空间经验。将传统客家土楼的居住文化与低收入住宅结合在一起,土楼公舍不仅营建了内向温馨的居住环境,而且将“新土楼”植入当代城市的典型地段,探讨如何用土楼这种建筑类型去弥补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城市空缺”,这也是对都市发展的一项重要贡献。
入围理由:将”新土楼”植入当代城市,利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便使用的闲置土地建造,作为一种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迁入产生的居住问题的实验,这个项目有积极的意义。建筑师希望通过”土楼公舍”这个实验能为中国大量性的城市低收入住宅打开一条思路。新土楼既是一座建筑,又是一个社区,尤其是关注低收入人群,已经走到人文建筑的层面。土楼公舍以长期招租的方式,试图探索出中国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解决之道。


国家: | |
---|---|
省份或直辖市: | |
城市: | |
区县: | |
街巷门牌号: | 广佛高速公路万科四季花城旁边 |















城市: | 佛山 广东省 |
---|---|
功能: | 住宅建筑 居住区规划 |
材料: | 木材 金属钢 |
高度分类: | 多层建筑 |
设计时间: | 2005-00-00 |
完成时间: | 2008-00-00 |
是否公共: | |
开放时间: | none |
规划用地: | 13711平方米 |
总建筑面积: | 12000平方米 |
造价: | 4600 |
小贴士
标签收藏可以有利于您以后的内容分类管理
->进入收藏管理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