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照片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公共厕所
image © 如式建筑
所有图片及文字来源:如式建筑
破题
由于公园被一条城市道路分割,规划师预留了下沉广场穿路而过,串联东西两园。游人沿坡地折返而下,穿越昏暗的地道,由此园到达彼园,落差的变化给原本枯燥的平地公园带来一种自然山谷的“洞天”体验,这也成为我们设计的起点。从东园的下沉广场爬升至西园地面,不远处可见一土山(原系出于土方平衡考虑而设),山下设置静水广场供游人踩水嬉戏。建筑师抓住这一地形变化,计划在土山脚下嵌入一段凸显山林意趣的“洞天”空间,公园业主方与规划师对我们的想法表示赞同。恰逢东园一处陈旧的公共厕所因与规划道路冲突需异地重建,我们便一起决定将其迁至土山脚下,通过营造尝试与自然和城市对话。
中国传统营造讲究自然与建筑融合为一,无论居于庭院、园林抑或山野,人们都在建筑中直面自然,相互邻借,天然物与人工物从材料的同举到语言的同构,对话共生,人作为使用者由此建立物我两忘的齐物观,尝试践行这一法则成为本项目的目标。
项目营造毗邻的小土山坡形平缓,占地约600平方米,落差约6米,建筑占地约200平方米,总高也近4米,二者体量较近,为使建筑与山体不成对峙之态,我们顺势将二者合为一体,以覆土建筑的形式,接续山体,容纳“洞天”。建筑于山体间半隐半露,兼顾可达性与隐蔽性,同时回应了游客对厕所功能所期待的安全、私密。
观感
建筑表皮采用清水混凝土饰面,浑然天成,外观如土中开窍之顽石,室内则光影瞬息多变,发人园林湖山之想。
土中之屋拟创造出一种如江南园林般外观拙朴、内观丰富的建筑空间。步入门厅,正面可见洗手台,台面上方悬挂镜面,镜上有一凹龛,自然光由此折射而入,隐约感受天光四时变化,俯可察己,仰可观天。右转穿过较昏暗的过道,可见镜面不锈钢墙面与屋顶天光互相映射,述说各自特质。墙面悬如厕标识,男女入口隐于左右墙后,偶见人出而不见门洞,强调厕室的私密属性。厕室建筑以弧面顶棚中分男女两部,内墙上部饰以仿清水混凝土涂料,下部贴黑色陶瓷锦砖,外墙高处设磨砂玻璃窗引入柔化的自然光线,厕室空间如庇荫于巨大亭盖之下,气氛柔和、静谧。主厅内另设一室为第三卫生间,兼做残疾人间和母婴室,此间采用透明玻璃顶棚,天光布满整个空间,在其中有“观天”之趣。休息厅位于建筑一角,并在此开洞,洞外另辟一方庭,庭中植树,该庭院隐于土中,却有一面开口与山中步道视线相通,层叠因借,眼前既见院景,也可窥山中游客一闪而过,得湖石透漏之趣。另有一值班人员住宿处,为一封闭方室,约3米高,开观察小窗,整体外观如方石,嵌于主门厅内外之间。建筑主入口外设缓坡步道,斜插山体而上,步入山间,可与休息间内游客对望,回看建筑角部的洞口。游人沿路登顶后,折返山道顺势而下,可至静水广场。
余论
厕所建筑嵌入土丘,一是建立了一种“消隐-内省”的观察视角,通过营造追摹“眼前有景”的造园境界,与自然对话相依;二是项目利用生土本身具有的良好的保温隔热属性加上设计中对自然光光源的应用,缩减了建筑对能源的依赖,更加生态。
我们认为好的房子应该是一个生动的小世界,造园思维指引的都市营造打开了新的可能性。造园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学、绘画等艺术的物化,通过人与自然不断对话,提炼应用体宜因借之法,生成空间体验。
当下,由于深度城市化的展开,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愈发凸显其重要性,我们认为如果能创新传统营造理念,因地制宜地建造,也许可以提升都市空间品质、回应自然与传统重新回归都市人居实践的时代诉求。








城市: | 北京 |
---|---|
功能: | 市政设施 节能建筑 |
材料: | 清水混凝土 玻璃金属 |
高度分类: | 低层建筑 |
设计时间: | 2017-04-00 |
完成时间: | 2019-07-00 |
是否公共: | |
总建筑面积: | 202平方米 |
地上总建筑面积: | 202平方米 |
建筑高度: | 4米 |
小贴士
标签收藏可以有利于您以后的内容分类管理
->进入收藏管理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