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建筑?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建筑师思考。多年以来我每次做设计都问自己这个问题,建筑怎样才能称之为”好”?老旧建筑是不是好建筑?知名建筑是不是好建筑?宏大建筑是不是好建筑?复杂建筑是不是好建筑?……我们列出一串串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并不简单。
第一个项目是宋庄艺术公社美术馆(图1),当时作为候选方案参加中国建筑传媒奖的评审。因为它造型比较特别,有一定视觉冲击力,评委会将其纳入候选方案。在评选过程中有位评委称参观过此建筑。他说,这个建筑走进去感觉非常混乱,找不着北,不能得奖。结果这个建筑项目被淘汰了。好建筑不仅要有一副漂亮的外表,更要注重内部功能的合理性。
名建筑是不是好建筑?沈阳方圆大厦(图2)很有名,建筑的外观设计迎合了两个要素,一是“佛教”要素,一是“财”的要素,外立面设计将两个要素组合在一起。台北101大厦也是用了佛塔的要素和中国“元宝”的要素形式。这种元素混搭在专业的接受度是有限的,除了外观设计,建筑在安全上也存在隐患。我们参观的时候正值冬季,建筑的圆形外边缘挂着很多冰路子。所以冬天一下雪,建筑外围必须有安保处理。很多案例都可说明,知名建筑不一定是好的。
是不是花钱多了就是好建筑?这个是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图3),建筑每天运营开销达到数万元。
宏大建筑也不一定是好建筑,深圳“大中华”规模够大(图4),亦被评为中国十大最丑建筑之一。
这个建筑基本完工了,它和方圆大厦有点像(图5),说是借鉴中国土楼的形象,还含有“金钱”的理念,是好几个理念的合体,完全是一个形式主义的建筑。它是不是好建筑值得大家探讨。
深圳航站楼(图6)是这两天大家热议的建筑,曾有评论说是中国最美的航站楼。我认为,空间还是有特点的,做的不错。但是近期的一场大雨,将其变成了“水帘洞”,多处是被淹和漏雨的情况(图7)。这样的一座名建筑,大建筑,它是不是好建筑也值得大家思考。
西班牙萨拉萨格萨桥的一个展示馆(图8),出自扎哈·哈迪德之手。照片是我现场拍的,建筑细部非常粗糙(图9)。她设计了这种非线性的建筑,仅仅是有特点的建筑外形,但建筑细部却交代的非常不到位,其中也有施工比较差的原因
中国大剧院,这个建筑的创意构思我还是非常喜欢的,但是有几方面大的不足在业界是有公论的。其中之一就是观演厅排距设计的非常窄——一个人要上洗手间,全排的人要站起来(图10)。另外卫生间厕位严重缺乏,也是问题之一。这些问题我认为安德鲁、施工图配合单位及业主方都有责任,引用建筑规范也有问题,虽然中国大剧院是一个很精美的建筑,但是它的使用上暴露出的不足都是值得反思的。
央视大厦,库哈斯的代表作。上面大家没进去过吗?建筑体验的结果不一样的!有时候整个建筑的综合印象得到了优秀,但是每项评价都一般,我们对于建筑好坏的评价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印象和评分。当然如果在某方面做的问题很大,也是不行的(图11)。
所以说,好建筑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是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的结论。建筑的时空环境,它的情境意义,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来判断一个建筑的好坏(图12,13)。我在做深圳设计总院院长时向大家反复强调两条线:一条是90分线,另一条是60分线(图14)。目前大部分建筑设计是可以达到60分线的,符合国家规范,这是基本条件,也是建筑的底线。达到90分的建筑非常少,首先要守住底线,然后在及格基础上创优。我们大部分设计只是一个合格品,不是优等品,同时当下建筑存在很多不及格的案例。
这些是不及格的产品。细节很重要,这里不一一细说(图15-19)。
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作品,建筑把整个地区的活力都带动起来了(图20-28)。
我们评价建筑标准的角度很多,优秀建筑则对建筑的各个方面都有关注并按高标准设计。从审美的角度,建筑形式是我们看得到的信息,80%的原始感受来自于视觉。审美标准是怎么确定的呢?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例如一些原始部落以长脖子为美(图29),但也有一些民族以肥为美(图30),在有些少数民族还有以黑牙齿为美的(图31),等等(图32)。所以,不同的价值观和立场对建筑的审美有不同的判断。
大家可以看一看,我刚才展示的是(畅言网)2010年到2012年,被评为十大最丑建筑的图片(图33-35)。这些建筑就不一一说了。
我对往年的评审标准概括一下:
第一是太具像,第二就是过度模仿。例如这个金色、元宝炫富的造型;还有造型较为繁琐的建筑,比较怪异的,也有让人比较反感的,还有山寨版的建筑(图36)。大家看一看这个金色的建筑。
在建筑审美方面,我总结出“艺术鉴赏金字塔”法则,此法则表明,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人的鉴赏面会越收越窄,一些顶级专家看建筑的时候他的敏感度很高,对美丑的判断更加敏锐,欣赏范围也随之缩窄(图37)。
另外,曾经备受争议的建筑也可能变成历史经典。范思沃斯(图38),建筑花了两年时间才盖完,晚上内部全部是通透的,白天热的不得了。听说当时使用者极其不满意,还为此与密斯打官司。但是它作为一个极简主义建筑的代表,在建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高迪设计的米拉公寓(图39),当时建完后因其“丑陋”引起社会极大不满,做设计的时候也没有正式图纸,只有一张草图,但后来它也成为一个历史经典之作。
悉尼歌剧院(图40)造价超了1亿澳元,历时14年,搞跨了好几届政府,但最终成为建筑史上的瑰宝。当时遭到很多人讽刺,现在却成为悉尼的象征。还有巴黎埃菲尔铁塔(图41),蓬皮杜艺术中心(图42)等等。
中国好建筑,从古到今有很多。古代的(图43),近代的(图44),北京火车站(图45),冯继忠先生的方塔圆(图46),齐(康)老师的河南博物馆(图47)。清华的关肇邺先生专程去看过这个建筑,很认同,还特意写了一封信给齐先生谈观后感。它是现代建筑和中国传统结合的经典案例。浙江美术馆(图48),亦很精彩。我曾跟华为的任正非老总交流,他说做建筑设计,浪费就是节约。这是一个很有哲理的观点。如果一个办公楼百分之百的使用率,这样的办公楼能不能卖出高价?他说,要合理的使用配套空间,使用率不是越高越好。(图49,50)
王小东先生的作品(图51),获得国际建协罗伯特马修奖;崔愷的作品(图52),好建筑不光靠外表造型,内部空间品质更重要;这是王澍的作品(图53),非常生动,建筑的“皮肤”感觉像是可以呼吸一样;庄惟敏设计的体育馆(图54);张永和的作品(图55),保护树的主题;刘克城做的陶艺博物馆(图56);崔彤的设计(图57);还有马清运的(图58),马岩松做的梦露大厦(图59),王昀(图60),还有汤桦(图61),胡越(图62),刘晓都(图63),曾群(图64),张雷教授(图65),章明(图66),这是周恺做的博物馆(图67)等等。
我提倡三种设计,一是全过程设计理念,一是互动设计理念,一是本源设计理念。
全过程设计应当遵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过程,经历从立项直到最后拆除的过程(图68)。我的团队做设计时,对建造、使用、运营都会关注(图69)。只有把前前后后的关注都延伸,才能把设计做好。过去我们做建筑设计,室内、景观、施工、材料、造价等等都控制不了,建筑设计实际是失控的。设计过程被甲方切成一段一段的,室内、室外、幕墙、智能化等等都要招标。说难听点,这里面有很多幕后猫腻。除了有时凭自身影响力的知名大师能控制全过程外,一般建筑师都不易做得到(图70)。
室内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应当帮忙咨询,提意见控制,这样才能保证作品的完整性。
互动设计比较重要,现在我的团队争取和甲方共同形成管理运营团体,就是和物业管理团队交流,熟悉将来的运营管理,了解他们的要求和使用特点,力争设计出真正服务好、性价比高的建筑。建筑师应当和谁互动呢?保罗拉索迪说,建筑师主要应与业主互动,其次要与策划、结构、心理、工程、营造、使用、行为等各方面团队做互动(图71)。因为建筑师不是艺术家,建筑涉及面很广,建筑师在创造中应多方面互动(图72)。首先,在建筑师团队工作时,作为主持建筑师,你要和骨干,和助理,和所有参与设计的建筑师互动,才能把这个项目设计好(图73)。其次要和其他各专业互动(图74)。不然,建筑看起来盖的不错,却四处透风,或者不能隔声……这些都和设备、结构等专业设计相关。再者,建筑各部分要布防、节能、电力、交通、消防等等,只有互动好了才能造就一个好建筑(图75)。在建造过程中,建筑师还要和施工、监理、质检、材料各部门互动(图76)。我们的工作常常是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出现问题,再不断解决问题,然后由粗到细,由浅入深,全过程建筑师都要负责。
第三,做本源设计。本源设计包含三个要素:健康要素、效率要素和人文要素。这是一所医院,它消除了过去医院那种冷冰冰的印象,非常宜人(图77)。在这样的环境下,它的内部空气质量也不会差(图78)。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艺术的氛围(图79):有山水的环境,可以环顾自然(图80);治疗的时候可以听到音乐(图81),手术室还有乐师演奏小提琴(图82)……这是一座老建筑的改造,建筑通过改造变成了全新的状态,设计的力量有多强大(图83-86)!这就是本源设计,它追求的是一个健康、高效、人文三者合一的建筑。
要成为中国的好建筑,必须通过全过程设计,互动设计和本源设计。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供大家分享和参考,谢谢!
以上文稿是孟建民大师在中国建筑学会——“寻找中国好建筑”活动上海站同济大学的演讲内容,由a+a《建筑知识》杂志提供录音文字初稿,赵敏整理,经孟建民大师审阅。图片来源:孟建民大师的演讲PPT文稿。
特别鸣谢:
1.孟建民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孟建民建筑研究所创立人,全国建筑设计大师,深圳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会长
2.侯立萍 a+a《建筑知识》 编辑部副主任
3.易 豫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孟建民建筑研究所 行政总监
《每筑建文》栏目近期征稿启事:
1.近期《每筑建文》栏目将诚邀全球华人优秀青年建筑师参加“致青春——80后中国当代优秀建筑师”的推介活动,欢迎出生在1980年1月1日——1989年12月31日期间的优秀华人青年建筑师积极报名参加,拿出您的好作品,将您对建筑人生的思索和规划展现给大家。我们将会与投稿人及时联系,对其中有代表性的优秀青年建筑师做专门报道,并将其推荐给业界同仁们。谢谢!
投稿邮箱:mzjwikuku@163.com
2. 近期《每筑建文》栏目将诚邀在校青年建筑学人以及建筑设计相关工作者参加“我的大学时光”话题互动,欢迎文笔优秀,热爱校园生活的作者积极投稿,我们将择优发表。非常感谢您对本栏目的支持与厚爱!
投稿邮箱:mzjwikuku@163.com
































原文时间: | 2014-05-00 |
---|
小贴士
标签收藏可以有利于您以后的内容分类管理
->进入收藏管理页。